人物访问 People Interview

深海守护者

未标题-1.jpg

申剑的潜水初体验开启了他对海洋世界的探索之旅,然而,

谁会想到一次偶然的潜水竟会成为其人生事业轨迹改变的起点,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邂逅潜水

2011年,申剑第一次尝试潜水,他拍到了五彩斑斓的珊瑚礁,被海底的壮美与神秘深深吸引。在浮出水面后,他大声宣告:我要学潜水,我要成为潜水教练。“因为我的人生理念是,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做到最高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你对这份热爱的尊重。”但是,在漫漫潜水征程中,尤其在接触职业潜水之后,申剑领教到了何谓人外有人。因此尽管考出了潜水教练证,潜水对他来说更多是兴趣爱好。“今年二月份在菲律宾潜水和水下摄影,是我最近这五六年间最享受和放松的时刻。” 

正因为第一次潜水的经历非常美好,时隔两年申剑带着家人故地重游,然而这一次他看到珊瑚礁退化成了白色骨骸,周围布满塑料垃圾。面对海洋生态的恶化,他的内心涌起了无法言喻的震撼和心痛,让他意识到必须为海洋做些什么。他开始思索和探寻,对于海洋环境公益的议题越来越关注。


未标题-2.jpg

初识公益

后来在帕劳进行船宿潜水时,申剑遇见一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做蝠鲼的保育工作。“他们用两个小时跟我们讲述蝠鲼的故事,告诉我们蝠鲼肚子上的斑点其实跟人类的指纹一样,可以用作身份识别。他们邀请我们在潜水过程中拍摄上传图片信息,标注发现蝠鲼的地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帮助研究蝠鲼种群。”这让申剑意识到: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科学研究中,这种参与不仅是兴趣的延续,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潜水,从此便也不仅仅只是兴趣爱好了。

2017年初,申剑去丹麦出差,其时他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在工作结束后,他跑去北极圈内采访当地人,聊气候变化,试图通过拍摄他们的微表情来捕捉内心情绪,令观众感同身受。申剑原本的设想是可以拍摄到悲伤、抱怨甚至愤怒等情绪。但完全出乎他意料的是,当地人在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都发自肺腑地感到开心。“他们对我说,看到全世界那么多人为保护地球所做的事情,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对于一件有希望的事情,为什么要感到难过呢?”那一刻自己所体验到的责任感,申剑如今回想起来,震撼犹在。回国后,申剑创立了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一个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亿角鲸的成立,也标志着他从广告业转型为全职海洋环保志愿者的决心。“我使尽浑身解数联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系厦门大学,联系同济大学……我们想凭借潜水的经验和技能以及水下作业的技术能力,为科研工作者,为高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未标题-3.jpg

从科研到科普

作为一个NGO组织,亿角鲸致力于科研支持、科普教育、公众倡导。2020年,申剑南极科考完成海水微塑料的采样及分析,完成世界首次夜间南极罗斯海水下勘探;2022年,鲨鱼论坛结束后发起Enterprise进取号海洋计划,Enterprise 7/10号航行的时候是一个海上的实验室,靠岸的时候是一个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完成世界首次单人12小时不间断海底清理……他像做手术一样,全程进行海底渔网的清理。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在他发出邀请时,许多人赶来支持,“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正如“亿角鲸”这个来源于极地动物“一角鲸”的名称,同时有着“集亿万人之力”的构想。

亿角鲸不仅在国内赢得了科研机构的信任和公众的赞誉,还引起了国际科研机构的关注。2019年,挪威大气研究所邀请他们加入一个合作项目,成为全球首个参与的NGO组织。2023年“塑料污染在北极第五届国际论坛会议”邀请他们分享关于应对南北极塑料污染的成果及方法论……这些国际合作和交流,极大地提升了亿角鲸的国际影响力,也让申剑在环保事业中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我发现这条曾经没有人去走,现在我们去闯的这条路已经慢慢被我们找到了突破口。”

相对于科研,申剑觉得公众科普甚至可能会更重要。“我在做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很多因为信息不平等而对中国环境的误解,甚至我们中国人自己对环境也会有很多的误解。比如黄海自古以来就是黄色的,关工业革命和污染什么事?比如我们国家也有海豹种群,也可以看到鲸鱼……我们都说理解万岁,那么在保护生态这件事情上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对立面呢?”亿角鲸致力于揭开真相,将事实公正客观地传达给公众。从2021年开始,亿角鲸发起“BLUE UP蔚蓝力量”海洋艺术展,到今年已是第四届。2021年申剑和他的合作伙伴用塑料瓶盖在30天的时间之内制作了一架钢琴,并在海滩上举办了一场独特的音乐会……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让公众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未标题-4.jpg

打造亿角鲸IP

在宣传海洋环保理念的过程中,申剑发现愿意聆听和参与活动的,往往是那些已经关注环境保护的人。他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质变,必须影响更多的普通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尝试通过IP化的方式,合作优质案例,逐步提升亿角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大家看到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时,即便不知道字母代表什么意思但通过这只熊猫依然知道其所代表的公益组织。既然在国际上可以有WWF这个熊猫IP,那么在中国为什么不能有亿角鲸这个鲸鱼IP?我们正在往这个方向尝试。”

其实最开始,申剑是排斥商业合作的。“我发现商业会干扰到科研方向。因为科研更多的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企业往往需要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决定心无旁骛地首先做到在科研上得到认可。”逐渐地,申剑发现很多人喜欢听他们的故事,喜欢他们的影像资料。“于是,这就演变成了:我有故事,你有酒吗?结果很多企业会说,你的故事我喜欢,我愿意买单。“此时的合作,便是水到渠成,比如宝珀。2021年亿角鲸收集了海洋的声音,请孔祥东老师做成了白噪音的音乐。“我们发现跟宝珀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们更愿意去保护我们所热爱的事物。”后来,宝珀认购了几台装置放在门店。2023年,宝珀邀请申剑参加了在大溪地的锤头鲨保护项目。

2023年的商业合作成功案例还有鄂尔多斯1980系列。“鄂尔多斯想要走一条户外线,他们等了我们两年,因为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办法去南北极。他们问我们有什么需求?我说既然你们是做羊绒的,我是研究微塑料的,我希望衣服既有户外功能,同时没有一根化纤。”鄂尔多斯真的用羊绒做出了防水防风的功能面料,并且获得了国际奖项。”这种合作模式,既推动了环保理念的传播,也为亿角鲸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未标题-5.jpg

前赴后继者

这些年,亿角鲸一直在尝试找到适合中国环境下发展科研环保的道路。“曾经有一位航运前辈问我,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当意识形态需要50年时间才能转变,你现在去做值得吗?我说意识形态转变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在这50年里不断有人去做去尝试。这个行业从来没有断过,总要有人前赴后继,这种量变的积累才会形成意识形态的质变。对于亿角鲸来说,我们这群人并不一定要在最后看到质变的结果,我们就是前赴后继中的人,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但又是必须的。总得有人来做这件事情,我们愿意去承担这样的角色。” 

“我现在一个人掰成五六个人在用,每半小时就要转换一个身份。比如我既要策展又要盯搭建,这两天还学会了修船,因为7月份要去北极支援科考。同时,在准备8月份远赴格陵兰和极地的科考项目……我必须要把这股劲咬住,因为在这两年我们会迎来一个很好的向上的突破。我见过身边太多同行者,曾经踌躇满志地加入进来,但后来便四散离开了。”从最初的探索,到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申剑深知,前路漫漫,这是一段无止境的旅程,需要不断地坚持付出。然而,他相信,只要有更多人加入到海洋环保公益行列中来,终会迎来希望的曙光,照亮深海。



- END -